中經網湖南中心訊 郴州是享譽世界的“有色金屬之鄉”,有色金屬儲量占湖南總儲量的二分之一,鎢、鉍、鉬儲量居全國*,錫、鋅儲量分別居全國第三位和第四位,柿竹園有色金屬礦被國際地質界稱為“世界有色金屬博物館”。豐富的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為郴州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改革開放以來,特別“十五”以來,郴州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采選—冶煉—加工工業體系,建立了以黃沙坪、寶山鉛鋅礦為主體的鉛鋅精礦生產基地,以香花嶺錫礦、云錫郴州公司、怡豐錫業公司為主體的錫采選冶工業基地,以瑤崗仙鎢礦為主體的鎢精礦生產基地,以柿竹園礦鎢、錫、鉬、鉍為主體和郴州鉆石鎢制品有限公司、郴州金貴銀業有限公司、郴州湘金有色金屬有限公司為主體的郴州有色金屬產業園采選冶加工基地,以永興縣工業園和永興柏林、黃泥、塘門口、洞口、太和等工業園區為主體的“中國銀都”冶煉加工生產基地。但郴州有色金屬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還存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解這些問題,充分發揮郴州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優勢,做大做強郴州有色金屬產業,是當前經濟工作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郴州有色金屬產業發展現狀
(一)郴州有色金屬產業發展基本情況
*次全國經濟普查統計資料表明,2004年全市從事有色金屬采選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的企業(法人單位)632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5.77億元,占全部工業企業主管業務收入的30.3%;實現利潤總額7億元,占全部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的20.3%;全市從事有色金屬采選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的從業人員4.03萬人,占工業企業從業人員的16.6%。2005年統計年報資料還表明,2005年全市規模以上有色金屬采選和冶煉及壓延加工企業達221戶,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26.5%,比2000年增加119戶;實現增加值49.27億元,占全部規模工業增加值的36.8%,比2000年提高14.3個百分點;實現銷售收入152.2億元,占全部規模工業銷售收入的37.9%,比2000年提高14.9個百分點;上交稅金(含應交增值稅)9.84億元,占全部規模工業上交稅金的27.3%,比2000年提高15.7個百分點。可見,有色金屬產業已經成為郴州工業的支柱產業,是勞動力就業的重要渠道,也是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二)郴州有色金屬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有色金屬產業在郴州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有色金屬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
一是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普遍存在重開采、輕冶煉及壓延加工以及“散、小、弱”的現象。*次全國經濟普查統計資料表明,2004年在全市632戶有色金屬企業中,有色金屬采選業達428戶,占67.7%,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企業僅為204戶,占32.3%。從企業規模看,632戶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僅占三分之一,大中型企業就更少,幾乎屈指可數,不到10戶,僅為1.6%左右;而規模以下的“散、小、弱”企業占據三分之二。產業組織結構過于分散的問題十分突出,導致企業生產集中度低,聚集發展不夠,產業配套能力差,平均產值規模小,競爭力不強,抗風險能力弱。同時,全市單一金屬品種生產規模較大的企業不多,也沒有形成多金屬品種相對集中的群體效應和整體規模。
二是產品結構不合理,產業鏈延伸速度慢。長期以來,郴州有色金屬產業發展幾乎是以原礦采選和粗加工產品居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加工產品少,開采的原礦大多只進行簡單的加工就出售了,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產業鏈延伸速度慢,金、銀、鉛、鋅、鉍等有色礦產品的冶煉和深度加工不夠,直接影響了有色金屬產業經濟效益的提高。近年來雖然對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的加工發展迅速,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增加值占有色金屬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2.3%上升到2005年的58.1%,提高了25.8個百分點,但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所占比重仍然偏低,更何況對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的加工仍然局限在粗加工和低級產品加工,而高加工、精加工產品少。因此,郴州出口的有色金屬產品中大部分是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初級產品、粗加工產品,除原礦外,主要是銀錠、鉛錠、鉍錠、錫錠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精加工產品仍然很少。與株洲相比,郴州的有色金屬產業生產的產品不到10種,而株洲的株冶和601就可以生產出30多種不同的高、精、尖產品。
2、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粗放,資源浪費嚴重
由于對礦產資源的開采技術要求相對不高,投入資金相對不多,勞動力素質要求也相對較低,只要幾家幾戶聯合起來就可以開礦,并大多能獲得如意的回報。受利益的驅動,各地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無證開采、違章開采或掠奪性開采時有發生,采富棄貧、采厚棄薄、采大棄小、采易棄難、采主棄次現象不同程度存在,技術裝備水平和集約化程度不高,“三率”指標與國內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造成資源破壞與浪費較為嚴重。近年來經過各級政府的大力整治雖然有所好轉,但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開采秩序混亂,不規范開采、掠奪性開采的局面仍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仍然偏低,資源枯竭率十分驚人。據湘南地質勘察院調查統計,在全市有色金屬礦產資源中,錫、鉛、鋅耗竭率已超過50%,在今后五年內可供形勢嚴峻,香花嶺錫礦、汝城鎢礦、雷坪有色礦等因資源枯竭,可利用后備資源不足,面臨關閉,10年內又將有幾家國有礦山企業因資源枯竭而面臨關閉,20年內大部分有色礦山將面臨資源危機。
3、有色金屬產業重復建設嚴重,技術落后,耗能高
郴州有色金屬儲量豐富,但許多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多為共伴生礦,選礦和提煉難度較大,由于前幾年發展起來的有色企業大多是一些不合理、低水平的重復建設項目,普遍存在技術落后,人才缺乏,創新能力差,研發能力嚴重不足,能耗高的現象。據統計,2005年有色金屬行業每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高達2.58噸標準煤,雖然比2000年的3.61噸標準煤下降28.5%,但比2005年全省的2.36噸標準煤高9.3%,比株洲的2.54噸標準煤高1.6%。由此,造成不少有色金屬礦種選礦回收率不高,開采回采率低,還有相當一部分有色金屬礦種暫時無法得到利用;一些礦種雖然在采選和粗加工方面技術較為成熟,但高、精加工方面仍然受到技術制約,產品結構長期停留在初級產品和粗加工產品上,產業鏈(下游產品)難以得到延伸。永興縣號稱“中國銀都”,出口白銀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在白銀制品的開發上仍然沒有達到理想的水平。
4、環境污染日益嚴重
由于長期以來亂采濫挖,一些地方河道阻塞、河床抬升、植被破壞,雨季一到,水土流失,毀壞農田,污染水質,造成農業減收,當地農民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礦業活動中排放的“三廢”成為全市污染物的主要來源。據湘南地質勘察院調查統計,到2004年底,全市各類礦山占用土地面積5.84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0.43萬公頃,林草地面積5.41萬公頃;采礦造成土地流失面積6.31萬公頃,“三廢”排放已使甘溪河,楊家河、郴江河以及東河、西河等河流受到污染,尤其是臨武縣三十六灣甘溪河流域污染*為嚴重,河床已高出村民居住區達一米,部分區域的村民不得不由政府組織整體遷出;廢渣處理率、綜合利用率低,分別為1.8%、38.1%;個體私營企業亂排亂放嚴重,次生地質災害時有發生,自1985年以來已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近2億元。另據市環保部門統計,2005年全市共產生工業固體廢物555.97萬噸,其中:危險廢物2.64萬噸、冶煉廢渣8.05萬噸、爐渣40.99萬噸、尾礦313.02萬噸。只有436.34萬噸經過綜合利用,尚有142.64萬噸進行貯存,加上歷年累計貯存量,這部分工業固體廢物堆存占用了大面積的土地,經日曬雨淋,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5、省里有關政策對郴州傾斜不夠
湖南有色金屬控股集團總公司成立前后,省里一直把株洲的株冶和601作為湖南的有色金屬加工基地,而郴州的黃沙坪礦和柿竹園礦雖然是湖南有色金屬控股集團總公司的分公司或子公司之一,但郴州未被列入湖南有色金屬的加工基地,只是跟從前一樣作為原料供應基地來對待,因此郴州有色金屬產業要想延伸產業鏈,生產出高、精、尖的下游產品在政策上已經受到了限制。
6、礦產資源開發缺乏有效的宏觀調控手段
礦產資源開發宏觀調控力度不夠,鎢、錫、鉍等優勢礦產開采過量;礦產資源勘察、開發投資渠道單一,管理薄弱;礦業權市場建設滯后,礦業資本市場發育不夠且不規范,礦業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地礦行政管理基礎工作薄弱,隊伍建設、管理信息化、執法監督力度等均有待加強。
二、做大做強郴州有色金屬產業應實現八個轉變
過去傳統的有色金屬產業發展模式曾經起到過重要作用,但這種模式已不適應今后形勢發展的需要。當前和未來要解決郴州有色金屬工業“散、小、弱”的問題,做大做強郴州有色金屬產業,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按照建設節約型社會與和諧社會的要求,按照新的模式來進行發展,走新型工業化和新型有色金屬產業發展之路,從思想觀念到實際行動上都要實現以下八個轉變。
1、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
通過改革對現有有色金屬企業進行整合重組,依托工業園區,組建集采、選、冶、加工于一體的大的企業集團,淘汰落后企業,實行集約經營、規模生產,解決無序競爭,這樣既可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又可提高資源回收利用率,還可以提高國際競爭力。要實現這種轉變,必須做到:(1)由政府引導,組建松散型統一對外的有色金屬礦業集團,讓各個開采企業作為集團成員,對過量開采的資源實行生產配額管制。(2)加快大、中型有色金屬企業的戰略性重組,組建股份制企業集團。(3)依托現有的柿竹園鎢、鉬、鉍原料及冶金,永興再生銀產業等為基礎,培育“柿永”銀再生利用及稀貴金屬深加工集群。(4)礦山開采規模必須與礦區(床)的礦產儲量規模相適應,嚴禁大礦小開,一礦多開。(5)除零星分散礦產資源外,對新建礦山凡低于礦區*低開采規模指標的,不得頒發采礦許可證;對已取得采礦權的礦山企業,其開采規模與所占儲量明顯不協調的,要限期整改,使其逐步達到標準要求。
2、從生產初級產品向生產高、精、尖產品轉變
要瞄準國際、國內市場需求的變化,依托郴州的資源優勢和有色金屬產業現有的基礎條件,以科技進步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有色金屬綜合開發利用和發展產業鏈經濟、循環經濟為主要內容,以提高產業競爭力和資源配置效率為基本目標,建設好湖南郴州銀再生利用和稀貴金屬深加工產業基地,著力打造全國知名的鎢、鉬、鉍、錫、銀等有色金屬深加工和再生資源基地,大力發展鎢、鉬、錫、鉍、鉛、貴金屬等的深加工產品和應用產品,加快
硬質合金、精錫、超細氧化鉍、高純鉍、醋酸鉍等產品的生產進程,大力發展鎢、鉬、錫、鉛、貴金屬等的再生回收利用。其具體發展方向是:
(1)鎢鉬行業要形成“鎢資源—APT—藍鎢—超細
鎢粉—鎢的優質硬質合金—再生鎢”、“鉬資源—鉬酸銨—鉬鹽—
鉬粉—鉬材—再生鉬”兩條產業鏈,鎢以擴大產品品種、發展深加工產品、提高附加值為方向。重點發展超細
鎢粉、優質硬質合金、鎢基高比重合金和鎢的化學制品,同時,大力發展再生鎢。鉬發展鉬酸銨、鉬鹽、鉬系列催化劑、氧化鉬、
鉬粉以及高速工具鋼,同時大力發展鉬的二次再生利用。
(2)鉍行業要形成“鉍資源—高純鉍—氧化鉍—鉍的深加工產品”產業鏈,以高純鉍的生產為基礎,向鉍的深加工及應用方面發展,延伸并拉長產業鏈。發展超細、超純鉍、醫藥、化妝品、催化劑、工業顏料、鋼添加劑、鋁添加劑及易熔合金等用鉍,同時,開展鉍在超導材料、電子陶瓷和電池等領域應用項目的開發。
(3)錫行業要形成“錫資源—錫冶煉—錫精煉—錫基合金、錫化合物等—再生錫”的產業鏈,提高錫的精煉生產能力,重點發展高純錫、錫基合金、錫的化工產品,同時大力開展煉錫中間產物有價金屬回收和錫再生。
(4)貴金屬銀行業要形成“鉛(錫)資源—電鉛(錫)—貴金屬再生資源”、“銀提煉—電解銀—高純銀(高純硝酸銀)—銀抗菌材料、銀電子漿料等—再生銀”兩條產業鏈,以金銀提煉為基礎,大力開展從各種貴金屬廢料和陽極泥中再生回收提煉貴金屬,重點發展高純銀、高純硝酸銀、納米銀粉、載銀抗菌材料、電子銀漿、銀鈀合金粉體、銀基觸頭材料和銀基釬料等,努力提升“中國銀都”品牌。鉛以電解精煉綜合回收有價金屬為主,同時大力開展從鉛錫廢料、廢鉛電池等廢物中回收利用鉛資源。
(5)廢舊線路板的回收利用。通過物理方法粉碎分離非金屬與混合金屬粉末,非金屬粉末直接處理成改性塑料制品,混合金屬粉末進一步綜合回收和深加工。
3、從單一開采向綜合開采轉變
針對郴州有色金屬綜合礦和共生礦多的特點,要打破過去體制分割造成的單一開采模式,對礦山資源進行綜合勘察、綜合評價,實現綜合開發,以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礦山企業開采礦產資源,其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和共伴生礦產的綜合利用必須達到批準的礦山設計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的要求。今明兩年內,全市主要有色金屬礦山的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應提高1-3%,到“十一五”期末再提高1-2%。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積極研究共伴生產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礦產品深加工技術、貧礦和難選冶礦石的利用技術、節能降耗技術,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降低資源消耗速度。同時,開展對“三廢”綜合利用的科技攻關,努力建設無尾礦礦山,變廢為寶,有效地減少礦業“三廢”污染。
4、從重采輕探向勘察先行轉變
要采礦,就要有礦可采,就要勘察先行,先進行找礦。這是礦業生產發展的客觀規律。新建礦山如此,老礦山更應該加強地質勘察工作,增加可采資源,延長礦山服務年限,實現礦山持續發展。這方面瑤崗仙鎢礦和黃沙坪鉛鋅礦就是很好的例證。瑤崗仙鎢礦經過幾十年的過度開發,加上沒有新的找礦投入,幾乎處于關閉破產邊緣,后來經初步勘探在深部已發現新的含鎢脈組,近外圍也有新的含鎢脈群發現,初步推算可新增金屬儲量10萬噸。黃沙坪鉛鋅礦近來勘察發現深部礦還很有前景:儲量達300萬噸,還可開采8年。
5、從線型礦業經濟向發展循環經濟轉變。
過去礦業開發過程中形成的大量廢石、廢氣都作為廢物處理,而從循環經濟角度看,這些礦業開發過程中出現的“三廢”都是可以開發再利用的“衍生資源”。利用這些資源,既節約了資源,又減少了環境污染,還可以產生很大的經濟效益。同時,要以有色金屬采選、冶煉及加工為重點,積極探索企業共生模式,努力把全市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循環經濟園區。合理整合有色金屬資源,以中間產品再生產、上下游產品銜接和尾礦、廢石、廢渣綜合利用為突破口,推動園區產業鏈的延伸和耦合,實現園區綜合效益*大化和廢物排放*小化。
6、從封閉式開發向開放式開發轉變
要改善投資環境,大力引進外部人才、技術、資金來郴州投資有色金屬產業,特別是注意引進民資和外資來發展有色金屬產業。
7、從重開發輕保護向開發與保護并重轉變
既要保護好環境,又要保護資源。要提高資源回采率、選礦回收率,降低采礦貧化率,要對破壞的土地及時進行復墾,對“三廢”及時處理與回收利用。要探索和研究新技術、新工藝,預防和避免礦山次生地質災害的發生;堅決實施礦山生態環境準入準出制度、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和礦山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大限度地保護礦山生態環境;對已構成危害的生態環境問題,要實施分步治理。
8、從發展單一礦業經濟向發展多元經濟轉變
礦業企業既要以礦業為主,又要發展非礦業產業,實行“礦與非礦并舉”的方針,以礦業產業帶動非礦產業,又要以非礦產業支持礦業主業發展。(R05)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