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礦產資源,大余人在自豪中不免有些汗顏。雖說該縣素有“世界鎢都”美稱,前些年卻受到“大礦大開、小礦小開、有水快流”等影響,鎢礦業一度處于“低小散亂”狀況,不少老鎢礦山和企業處于倒閉狀態,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
痛定思痛,大余縣對礦業進行限采、整合,提升企業的科技競爭力,使大余鎢業重新閃亮。今年1至5月,大余縣礦業稅收實現7853.4萬元、產值65311.5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46.2%、81.5%。其中,鎢業稅收占整個礦業經濟稅收的91.6%,占財政總收入的59.2%。
整頓秩序圍剿濫采“游擊隊”
過去,該縣私挖亂采的個體“鎢砂老板”有3000多人,靠在非法采礦點進行手工選礦作業,年收入兩三萬元。他們把國家的礦產資源視為“己有”,不僅嚴重擾亂了礦業秩序,而且蠶食耕地,破壞山林,危害很大。
為堵住漏洞,大余縣嚴厲打擊非法開采加工、運銷礦產品的行為,嚴格實行礦產品準運證制度,從辦理準運證、站點登記到礦產品入廠做到全程監管。對出縣礦產品運銷,做到貨證相符,杜絕超數量運銷和違規運銷,從源頭上遏制了非法開采。目前,該縣已組織專項檢查38次,下達整改通知書1000余份,查處非法運銷案件21起、越界開采案件3起,無證采礦、越界探礦等現象銷聲匿跡。
礦業秩序的核心是利益,關鍵在干部。大余縣堅決杜絕黨政干部參與礦產經營、投資或入股分紅的現象。由縣紀委牽頭,對全縣機關人員及其配偶子女參與礦產資源開發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
理念生金市場化配置資源
大余縣牢固樹立市場化配置資源理念,理順礦產資源管理關系。該縣取消了行政審批制,全面實行礦產資源采礦權的有償競價出讓。同時,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以集約高效開發為主題,由政府出資20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開展探礦業務,收儲一批礦產地;對條件成熟的項目進行包裝后,以招標、拍賣、掛牌、協議轉讓等多種形式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并在全省率先實行了礦山企業轉制、拍賣的試點。
2003年8月21日,全國*部分鎢礦采礦權拍賣會在該縣成功落槌。12個采礦權被成功拍賣,拍賣成交總額高達2996.7萬元,為評估價的3.8倍。這是全省*通過市場化配置礦產資源的一次新嘗試。它結束了采礦權以行政審批形式無償授予的歷史,標志著該縣采礦權市場建設已經全面啟動。2003年至今,全縣拍賣鎢礦采礦權14宗,每年有序開采鎢原礦2000噸,吸納外來鎢原礦18000噸。今年鎢礦收益比2003年增長5倍以上。
扶持龍頭展開振興鎢業攻堅戰
大余縣落實科學發展觀,化干預為服務,扶持龍頭、優勢企業,致力于建設全國*大的
鎢粉末加工基地。
該縣針對鎢礦蘊藏量大、但礦產品加工不深的實際,轉換經營機制,以招商引資“活血通絡”,延伸鎢產業鏈,展開振興鎢業攻堅戰。該縣在扶持偉良、海創鎢業等企業向
鎢粉末產品深加工發展的同時,鼓勵經緯、萬達鎢業等企業向鎢冶煉方向發展。同時,有針對性地整合縣內鎢礦資源,做好項目庫,用多種渠道向外推介。僅2005年就引進上海豐昌集團投資近2億元、香港鳳凰集團公司投資1億元興建集探、采、深加工為一體的鎢業公司。該縣還以大企業、大項目和新技術為重點,引進一批有實力的企業,通過技術改造、設備更新、校企聯合等方式,研發銅、鈷、鎳、鉬合金等新型材料,改變礦產品結構單一的歷史。
截至5月底,該縣涌現出56家有規模、有效益的鎢深加工企業。其中,全國惟一一家擁有從鎢礦開發、選冶到生產系列產品的私營企業——偉良鎢業公司,生產規模躋身全國同行業4強,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以及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全員勞動生產率和人均創稅高居全國同行業前列。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