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令人眼前一亮的新聞刷爆了朋友圈:河南縣城竟然“送出鉆石如送白菜”,引起了廣泛熱議。
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今天,我們將深入探尋這個驚人事件背后的故事,看看河南是如何從農業大省轉型成為“鉆石大省”的。
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這個聳人聽聞的新聞事件。
今年年初,洛陽文旅大手筆,一天為游客免費送出了100顆鉆石,*大的竟有一克拉之大。
這一消息迅速在網絡上引起轟動,許多游客紛紛涌向洛陽,想要一睹這個不可思議的奇跡。
洛陽市文旅局工作人員證實,這些鉆石實際上是由生產企業贊助的人造鉆石,至于具體成本則不便透露。
但這背后隱藏的秘密卻是讓人大開眼界的:全球80%的人造鉆石來自河南,尤其以商丘市柘城縣為中心。
這個曾經以農業聞名的省份,竟然成為了人造鉆石的“故鄉”。
人造鉆石與天然鉆石在晶體結構、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光學性質上沒有本質區別,它們同樣由純碳原子構成。
所以,即便是人造的,也可以被鉆石行業的三大鑒定機構認證為真鉆石。
事實上,在2018年,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就對鉆石的定義進行了調整,*將人造鉆石歸類為鉆石的大類之一。
那么,人造鉆石究竟是如何“種”出來的呢?
目前,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高溫高壓技術,主要流行于中國,尤其集中在河南;二是化學氣相沉積法,主要由歐美國家采用。
而河南之所以成為人造鉆石的主要產地,源于其在超硬材料領域的*地位。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為了發展制造業,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建設砂輪廠,用于批量生產磨具。
而河南的鞏義則發現了大型鋁礬土礦,因此中國第二砂輪制造廠*終落戶于鄭州。
這個砂輪廠及其內部的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成為了中國超硬材料的搖籃。
為了滿足制造業對金剛石的需求,中國開始研發人造金剛石。
1960年,鄭州三磨所承擔了這個*課題,三年后,中國成功研制出了*顆人造金剛石,成為繼美國、蘇聯之后的第五個國家。
但要實現量產,必須有相應的生產設備。
因此,鄭州三磨所與濟南鑄造鍛壓機械研究所合作攻關,*終研發出了中國*臺六面頂壓機,其生產效率是國外同類設備的20倍。
隨著這臺“功勛壓機”的問世,鄭州逐漸成為了中國磨具磨料的中心,培養了大量技術人才,奠定了河南在超硬材料領域的*地位。
如今,河南擁有約300家規模以上的超硬材料企業,其中包括7家上市公司。
因此,河南之所以成為“鉆石大省”,不僅源于其在人造鉆石生產方面的技術優勢,更是得益于其在超硬材料領域的雄厚實力。
作為一個農業大省,河南以其獨特的轉型之路,向世人展示了一個全新的面貌。
從農業到超硬材料,這一轉型的背后,是河南人民多年來的辛勤耕耘和不懈探索的結果,也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一個生動寫照。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