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公司宣布,計劃終止與法國礦業公司埃赫曼集團在印尼合作建設投資24億美元鎳鈷精煉廠的項目。根據計劃,該工廠原本預計在2026年初投產,每年生產鎳6.7萬噸、鈷7000噸。這些材料是生產三元電池的重要原料。
印尼在2020年1月1日起禁止鎳礦石出口,促使巴斯夫決定在印尼設廠。然而,印尼禁止出口的政策并不穩定,曾多次反復。2014年,印尼宣布全面禁止未經加工的65種原礦出口,包括鎳礦,但因市場份額被其他國家占據,印尼不得不重啟配額出口。2018年,中國從菲律賓進口鎳礦2818.5萬噸,占比63%,而印尼僅占31.8%。
由于嚴重的供應過剩和全球經濟增速放緩,鎳價在去年下跌了45%。盡管年中有所回升,但仍然疲軟。電動車的興起增加了對鎳的需求,因為三元鋰電池中含有鎳。然而,中國的技術進步改變了全球電池產業的風向,低成本且不含鎳的磷酸鐵鋰電池開始占主流地位。
在中國國內動力電池領域,磷酸鐵鋰電池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74%,在儲能領域更是高達95.5%。中國廠家的技術進步使磷酸鐵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大幅提升,從*初的80wh/kg提高到經濟型電動車的140wh/kg,甚至在高端車中達到180wh/kg,已經接近幾年前三元鋰電池的水平。
巴斯夫決定停止在印尼的投資,還因為希望在中國盡量湊齊產業鏈。今年以來,巴斯夫在中國的投資項目眾多:
- 年初,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開始制造丙烯酸丁酯(BA)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
- 3月7日,巴斯夫與昆山的翔峰高端增塑劑新材料項目共同啟動。
- 5月9日,巴斯夫宣布投資擴建其位于南京基地的先進助劑裝置。
- 5月30日,巴斯夫在惠州大亞灣基地的聚合物分散體第二條生產線投產。
巴斯夫在中國的投資布局非常緊密,相比之下,印尼的項目顯得孤立無援。隨著鋰電池市場的變化,巴斯夫選擇停止在印尼的投資。
不少發展中國家在推行工業化時,往往因為資源政策而受到限制。印尼試圖通過禁止原礦出口來推動本地加工業,但這種做法未必奏效。市場經濟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創新和成本控制。創新不僅能帶來巨額利潤,還能顯著降低成本。印尼試圖推高礦物成本,卻因技術革新而遭遇挫折,磷酸鐵鋰電池的崛起便是一個典型案例。
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鎳價在每噸1.7萬美元左右徘徊,盡管年中有所回升,但整體仍然疲軟。中國電動車市場的磷酸鐵鋰電池占比已達74%,儲能領域更是高達95.5%。這些數據表明,技術進步在推動電池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在改變全球原材料的需求格局。
印尼的鎳鈷項目終止,揭示了全球市場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現象:創新和成本控制是市場競爭的核心。印尼試圖通過資源壟斷來推動工業化的做法,在面對中國技術進步時顯得無力。未來,只有通過不斷創新和優化成本結構,才能在全球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