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國內主流鎢企陸續敲定鎢精礦及APT產品供銷長單價格。其中,國標黑鎢精礦長單鎖定17.1-17.2萬元/標噸的高位區間,APT長單價格錨定25.1萬元/噸。大廠高位長單的落地,為6月下旬鎢市筑牢“高位運行”的支撐,市場態勢趨于明朗,短期內價格維持高位震蕩格局。回顧2025年上半年,全球鎢市場在政策調控、需求爆發與地緣博弈的多重驅動下,產業鏈價格震蕩上行,第二季度更是加速沖高。鎢精礦、仲鎢酸銨(APT)等核心產品價格接連刷新歷史紀錄。截至6月20日,國內65%黑鎢精礦報17.25萬元/標噸,較年初上漲20.8%;仲鎢酸銨(APT)收報于25.2萬元/噸,較年初漲幅達19.7%。其他鎢中間品及下游制品同步跟漲,漲幅普遍在19%-21%區間。海外市場受中國出口管制沖擊更顯著,2025年2月起,中國鎢品出口管制引發海外供應鏈斷裂,歐洲APT價格快速飆升。截至6月18日,歐洲仲鎢酸銨價格報430美元/噸度,較年初上漲30.3%;歐洲鎢鐵收于51.85美元/千克鎢,年初以來漲幅17.8%。
首先,國內供應收緊,主導全球鎢產業鏈價格方向
根據USGS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全球鎢礦儲量為460萬金屬噸,其中鎢礦儲量達240萬噸,占全球儲量52%,在全球鎢市場占*主導優勢,其余鎢資源集中地包括澳大利亞(12%)、俄羅斯(9%)、越南(3%)等國家,作為中國優勢礦種,鎢資源開發節奏受政策端全方位調控,涵蓋行業準入、總量控制、出口管制、稅收引導四大維度。1991年,鎢被國務院明確列為國家保護性開采特定礦種;2000年起總量控制與2025年2月出口配額制度落地,政策組合拳下,國內鎢礦開發增量受限,市場供應以存量項目為主,行業格局趨于穩定。
2020年后,伴隨政策調控深化,中國鎢精礦超采率加速收窄,據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鎢精礦產量約為13萬噸,行業超采率14%左右,較2020年下降18個百分點;2025年4月21日,自然資源部下達2025年*批鎢礦開采指標5.8萬噸,同比-6.5%,連續兩年*批指標收緊。根據同幅度下降的測算,2025年全年鎢精礦開采指標量或達10.7萬噸附近,若超采率維持14%左右,全年鎢精礦產量或僅達12.2萬噸,但品味下降的問題或致使鎢精礦緊張問題尤為突出。市場對未來鎢精礦供應產生擔憂,帶動鎢精礦價格快速上漲。5月底國內第三輪第四批環保督查全面啟動,環保政策保持偏緊態勢,再度將礦價是向上拉漲。
其次海外新增鎢精礦釋放緩慢且海外鎢冶煉下游產業鏈不完善
2025年海外鎢精礦增量貢獻主要來源韓國及哈薩克斯坦的新增鎢礦項目,其中韓國桑東鎢礦計劃于2025年下半年生產,該項目一期達產后年產2300噸(按三氧化鎢口徑計算)。哈薩克斯坦Boguty(巴庫塔鎢礦)鎢礦項目于24年底竣工投產,全面達產后預計年加工330萬噸鎢礦石,預計25年產量或為5000標噸鎢精礦。其他新增礦山項目變動不大。另外海外鎢冶煉環節不完善,很多國家及地區即便有鎢精礦也很難將其加工成為其他的鎢產品,這也導致海外礦端價格較國內價格低,給國內形成礦端進口窗口,中國是鎢精礦產量大國同時也是海外鎢精礦進口大國。2025年1-5月份國內鎢精礦進口總量達5153噸,同比增長46.3%。
下游需求平穩且海外地緣政局不穩刺激對鎢戰略性囤貨
2025年上半年來,國內鎢終端下游需求平穩,高端制造領域提供增長點,其中人形機器人及切削機等鎢需求量平穩增長,傳統光伏鎢絲等領域則表現平平。除此之外2月份以來國內鎢產品出口管制以來,國內鎢中間品出口量下降明顯,但終端鎢制品出口增量明顯,國內鎢產業鏈出口附加值增加。以硬質合金類及鉆頭鉆床類產品為例,根據海關數據顯示,2025年1-5月份國內硬質合金類產品出口總量同比增長31%左右,二季度增速明顯。鉆頭鉆床類產品出口總量同比增長22.3%左右。
另外25年軍工領域用鎢需求增長明顯,海外地緣沖突疊加全球軍備升級(如歐洲“法天計劃”),鎢在導彈部件、切削刀具等軍工品中不可替代,海外軍事紛擾不斷,一定程度上增加鎢金屬材料需求增長。
綜合來看,鎢市場高位運行的主要驅動因素在于礦端供需關系趨緊,疊加全球鎢庫存低位,以及國內鎢制品出口管制帶來的全球性鎢供應收緊,進入6月下半月,鎢市場進入多空博弈環節,礦端等原料端價格高位運行,粉末端及鎢化工產品行業跟漲緩慢導致企業盈利不佳的矛盾突出,抑制行業價格漲幅。而中長期來看,國內鎢精礦產量及品味下降或是常態,海外供應量增速較慢,礦端仍將呈現偏緊態勢。再結合行業低庫存的現狀,未來市場在終端需求增長驅動下,仍具有補庫需求,鎢產業鏈利潤分配或將重塑,從而支撐整個產業鏈價格維持高位震蕩為主。
鏈接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q_9DWBHbhJXU-VGfQ12X3g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