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近百年開采史的大余鎢礦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強勁勢頭。今年1至7月份,全縣以鎢為主的有色金屬深加工產業集群實現工業總產值14.25億元,稅收8240萬元。
探礦觸角由內及外
來自大余縣地礦局的一組數據顯示:2005年大余縣鎢保有儲量(金屬量)為12.8萬噸,且全部屬于正在開采礦山的鎢保有儲量。按去年國土資源部下達給該縣的鎢礦年控制開采指標6780噸計算,全縣黑鎢精礦開采年限不超過20年。因此,挖掘現有礦山內部探礦潛力,加大接替資源勘查力度顯得迫在眉睫。
誰掌握了資源,誰就掌握了主動權。大余縣決策者將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保護提上議事日程。該縣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鼓勵和引導采礦權人開展探礦業務,加大商業風險探礦力度。目前,該縣已取得15個勘查項目,新增鎢儲量5萬噸,其中7個為國家出資的鎢礦普查項目,8個為民間資本勘查項目。此外,還有7個探礦權待批。預計到2010年,該縣鎢保有儲量新增至18至20萬噸,年開采量與新增儲量之比達1∶5。
該縣還將探鎢的“觸角”伸至全國各地。截至目前,全縣有200多人在全國各地購買礦山24個,足跡涉及云南、內蒙古、廣西、福建等省市區,每年生產的鎢原料全部運回大余加工成鎢精礦。今年1至7月份,該縣從外引進鎢礦原料6007噸,來料加工APT3000噸。大余縣正逐漸由全國*大的黑鎢原礦主產地轉變為全國*大的鎢產品交易集散地、全國*大的
鎢粉類生產基地。
“大余制造”獨占鰲頭
“大余的鎢產品在全國乃至國際市場上叫得響,關鍵是產品的科技含量高。”大余縣鎢冶煉加工龍頭企業偉良鎢業有限公司在全省同行業中率先引進中南工業大學“熱堿球磨”和“選擇性沉淀除雜工藝”兩項專利技術,有效解決了APT生產中采用品位低的白鎢及混合礦作為原料的難題,與黑鎢比較平均每噸原料降低成本2000元,產品合格率達到98%至99%。該兩項技術在偉良鎢業有限公司取得成功后,迅速成為了鎢產品加工企業爭先引進的生產技術。近年來,該縣朝著三年打造30億元鎢產業的目標,不斷創新鎢制品的加工技術,越來越多貼著“大余制造”標簽的鎢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上獨占鰲頭,生產的APT、
鎢粉等產品質量在國內堪稱*,并遠銷歐美、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工業巨子成旅游“黑馬”
鎢礦是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確保這一礦產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對大余乃至贛南均有重大意義。
在合理開發礦產資源的同時,大余縣把礦山開采及礦產品加工的污染治理作為重點來抓。偉良鎢業公司去年投資283萬元建造的污水處理系統已正式啟用,該系統使廢水中污染物指標下降到綠化用水標準和生產回用水標準,其中20%回用于綠化,80%回用于生產,生產鎢產品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得以解決。
工業巨子亦成旅游“黑馬”。如今,僅西華山鎢礦遺跡便有1000多年歷史,是中國鎢業發祥地,尤其是100多年來的規模開采,使井下采礦坑道縱橫交錯,上下左右連通,形成一個宏大而復雜的礦井坑道群,礦車鐵道形似蛛網,成為神奇的“地下迷宮”,堪稱礦業文化經典。截至8月中旬,該縣礦山景點接待海內外游客5.63萬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68萬人次,創收1132萬元,創匯12.2萬美元,有效推動了礦山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