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加工不易,難熔金屬的加工更是一大難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教授左鐵鏞專長于金屬材料及其塑性加工,特別在難熔金屬材料及加工方面造詣很深,為我國的國防、軍工、電子工業用基礎材料發展作出了貢獻。
左鐵鏞1958年畢業于東北大學。上世紀70年代初,作為我國難熔金屬材料和金屬加工領域主要學科帶頭人,左鐵鏞發現我國占世界首位的鎢(鉬)礦產資源正處嚴重流失狀態,他和專家們聯名上書國家領導人,呼吁發展自己的鎢(鉬)深加工業。
他*地揭示了鎢(鉬)材料的脆斷機制,闡明加工形變及熱處理參數對脆性影響規律,提出鎢(鉬)材料的強韌化途徑和實施技術方案,并將這些研究成果在許多工廠實施,實現我國鎢(鉬)加工制品*出口創匯。
左鐵鏞還建立了摻雜鎢絲的“氣泡強化機制”和鉀泡“彌散模型”,在國內外率先提出“過量鉀在晶界富集又是鎢絲脆斷的重要因素”觀點,并給出鉀*佳控制量。他的課題組被稱為國際上研究摻雜鎢“少數幾個先進小組之一”。在稀土摻雜鉬功能材料研究中,左鐵鏞以稀土鉬取代工作溫度高、脆性大及有放射性污染的釷鎢陰極,*成功制成了實用型鑭鉬陰極的FU-6051電子管,這項成果在機理研究上為國內外首創,在工藝研究上取得突破。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