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不良后果開始顯現,今年開始日益顯露,明年則可能進一步加劇。"在昨天結束的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再次對經濟發展中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現象表現出憂慮。他認為,應該利用當前部分行業供給大于需求的時機,下決心淘汰一批落后產能,從而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從目前趨勢看,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后果還在進一步發展。如果任其發展下去,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就會明顯加劇,結構不合理的矛盾就會更加突出,企業倒閉、職工失業就會明顯增加,銀行呆壞賬也會進一步擴大。這樣,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就會很難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很難保持較長時期的平穩健康發展,很難形成較強的國際競爭力。"馬凱說。
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觸目驚心
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信息表明,目前中國汽車工業的產能已經接近800萬輛,在建產能還有220萬輛,而市場需求也就600萬輛左右。據國家發改委工業司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對40個規模較大的汽車企業的調查,這些企業正在制定"十一五"期間的發展規劃,計劃新增產能800萬輛。"從全國來看,這將會導致更加嚴重的產能過剩。"一位業內分析人士認為。
走出亞洲金融危機的陰影以后,中國經濟從2002年開始進入新一輪上升周期。與此同時,部分行業開始出現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的苗頭。2003年,鋼鐵工業投資增長92.6%,水泥行業投資增長121.3%,電解鋁工業投資增長96.6%。國家實施宏觀調控措施以后,盲目投資的勢頭得到了遏制。今年前10個月,鋼鐵、水泥、電解鋁行業的投資增幅分別回落到28%、負10.8%和13.8%,基本恢復到了正常水平。
但是,由于經濟增長方式依然粗放,一些體制性、機制性的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因此產能過剩的問題并沒有消除,而且在有些地區和有些行業還有發展。有些行業盡管目前產需基本平衡,但潛在的產能過剩不容忽視。
馬凱以觸目驚心的數字列舉了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產能過剩的情況:
鋼鐵行業:目前產能為4.7億噸,而今年產量只有3.4億~3.5億噸,產能過剩1.2億噸。還有在建產能7000萬噸,擬建產能8000萬噸。如果在建和擬建的項目全部建起來,鋼鐵工業的產能將超過6億噸。
電解鋁行業:電解鋁年需求量為600萬~700萬噸,而目前產能已高達1030萬噸,閑置生產能力260萬噸。目前在建的產能還有112萬噸。
鐵合金行業:現有生產能力2213萬噸,企業開工率只有40%。但是即便如此,目前仍有在建產能116萬噸,擬建產能123萬噸。
焦炭行業:國內市場需求只有2億噸,產能卻達到了3億噸,而且各地還有在建和擬建產能各3000萬噸。
電石行業:市場需求為800萬噸,產能為1600萬噸,有一半能力放空。在建的產能還有484萬噸。
馬凱指出,其他如電力、煤炭、紡織等行業,實際上也存在產能過;驖撛诘漠a能過剩問題。以電力行業為例,今年投產7000萬千瓦發電機組,明年還要新增6000萬~70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也許后年就會出現電力過剩。
1億噸小高爐需要淘汰
在產能過剩的背后,是企業組織結構、技術結構和產品結構的不合理。"結構問題比總量問題更嚴重。"以鋼鐵工業為例,目前300立方米以下的高爐仍有1億噸。"這1億噸都需要淘汰。"馬凱說。
今年以來,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不良后果已經陸續表現出來。首先是產品價格大幅回落。這方面鋼鐵產品顯得尤為突出。線材價格已從今年三、四月時每噸5000元的*高峰回落了1000元左右;中厚板從*高的每噸4900元回落到目前的3400元。部分鋼材的市場價格已接近生產成本。隨著價格的回落,行業的經濟效益也大幅降低。今年前10個月,鋼鐵行業的利潤增幅下降到了11.2%,比去年同期回落了52.2個百分點。此外,企業的產成品庫存也在不斷增加。
約束企業和政府的投資沖動
馬凱認為,產能過剩有兩重性:一方面產能過剩會給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一些不良后果,但是另一方面也會成為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的難得機遇。"因為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在經濟過熱、產品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企業缺乏調整結構的外部壓力和內在動力;在供給能力大于市場需求較多的情況下,市場競爭加劇,市場約束增強,在這種倒逼機制下,企業才會有調整結構和重組的意愿和壓力,市場也才有條件淘汰一部分落后的生產能力。"
馬凱指出,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關鍵的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利用市場的倒逼機制,促進優勝劣汰。政府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通過深化改革,規范市場秩序,為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條件,另一方面是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來加強引導,積極推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小玄12月4日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認為,要利用市場的倒逼機制,推進國有企業的改革。她分析指出,出現產能過剩的行業,大都是國有企業占主導地位的行業。"國有企業的老毛病就是投資沒有后顧之憂。有銀行給它兜底。賺了是自己的,虧了是國家的。"
以往的產能過剩是由計劃經濟體制造成的。實行市場經濟的改革以后,對國有企業的盲目投資又缺乏約束---國有企業的約束是軟約束。國有企業的軟約束問題不解決,產能過剩就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而且國有企業產能過剩的情況比非國有企業要嚴重得多。因此,劉小玄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必須進行企業的市場化改革,讓企業和政府脫離關系。另外,還要加強銀行對企業的約束,尤其是對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這就需要銀行的改制。目前國有銀行的改制工作正在推進,但這要有個過程。
針對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劉小玄認為,有些企業就得改制,另外一些企業則該關的關,該賣的賣,該破產的破產。但她同時也指出,國有企業不像私營企業,產能過剩以后可以自動關閉。國有企業,尤其是國有大型企業的改造、重組、關閉、破產等,需要國家支付一定的改革成本。
造成部分行業產能過剩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政府---包括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一些部門的投資沖動。因此劉小玄提出,要改革對地方政府的業績考核辦法,不能只考核GDP指標。此外她認為,地方政府不能直接管投資,也不要用廉價的方式吸引投資。"如果土地白送,那等于人為地增加了供給。"
馬凱表示,從2006年開始,國家發改委將把解決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推進技術改造,加快兼并重組。鼓勵大型鋼鐵集團的重大技改和新產品項目。加大對紡織行業關鍵技術和成套設備研發、服裝自主品牌建設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場原則,鼓勵鋼鐵、水泥、煤炭、化工等行業的兼并重組。
對于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產業結構的工作目標,馬凱表示,要力爭在2006年邁出實質性步伐,再經過幾年的努力,取得顯著成效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