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年多高速發展后,西夏墅鎮的紡織印染產業遇到了“瓶頸”——污水處理能力跟不上,行業效益下滑。“現在每天給我們的排污指標只有2萬噸,如果現有30多家紡織印染企業全部滿負荷生產,指標肯定不夠,紡織印染行業對地方經濟的稅收貢獻率也在下降。”鎮長季曉東說。
提升紡織印染行業的產業層次不可能一蹴而就,急促的發展步履卻時不我待。現實決定了西夏墅鎮必須尋找到另一只“動力引擎”。
待字閨中近40年的西夏墅工具行業在“十一五”開局之年終于掀起了“紅蓋頭”。
建設全國*大工具產業群
以培育新型制造加工中心為主題,以專業化分工合作體系為主線,規劃千畝土地,組建
刀具產業重量級產業集群,實施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經營——蟄居常州西北一隅的西夏墅鎮,不久前公布了其工業化發展新路徑——建設全國*大工具產業集群,將西夏墅打造成為全國“工具之鄉”。
鎮長季曉東透露,按照規劃,三年后西夏墅鎮工具產業產值將突破20億元,占全鎮工業總產值的30%以上。
盡管這一規劃及其目標,與眼下該鎮大多數工具企業生產環境差、設備陳舊、企業規模偏小、市場混亂等現實形成較大反差,但沒有人懷疑這一雄心的可操作性——近40年積淀的品牌優勢、技術優勢和一定的市場知名度是支撐這一雄心的基礎。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西夏墅工具產業集群建設,一期工程在投資額和直接效益上還稱不上“大手筆”,但以此為平臺重組整合的民營工具產業將顯現出很強的后發優勢。項目的啟動將會促使更多工具企業朝著相互依存、有序競爭的格局發展,通過這種模式,可以挖掘出更大的市場潛力,改善分散落后的生產、經營狀況,樹立起“西夏墅工具”品牌新形象。
記者了解到,一期工程主要吸納安置該鎮工具行業協會約80家成員企業進入園區。
盛名之下的喜與憂
工具行業,尤其是
刀具行業,在西夏墅源起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后期,發展于八十年代中期,繁榮于九十年代初期。
目前,全鎮刀具企業達300多家,產品覆蓋全國刀具市場的10%,其中
硬質合金可轉位
銑刀的全國占有率達50%以上,形成了“西夏墅刀具”品牌,去年刀具工業產值近11.25億元,僅此項財政收入高達7912萬元,上繳利稅8830萬元。
令西夏墅人頗感自豪的是:廣泛使用于制造業絕大多數領域的各類刀具,其產量不是全國*大的,技術也不是*先進的,但品種卻是*齊全的。特別是在非標準刀具領域,產品包羅萬象,以小批量、多品種、全系列的顯著特點,在全國非標準刀具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焊接刀具領域,如果在西夏墅找不到,那么在全國其他地方也很難找到。”成為對這里刀具產品的形象描述。不同類型、不同規格的非標準刀具,西夏墅任何一家企業的生產圖紙都有幾千張,也就是說,每個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品種都在上千種以上。凡事有利有弊,這也就決定了西夏墅刀具難上規模。
300多家企業中,500萬元銷售以上企業不足10%,家庭作坊式企業占5成,大多數刀具廠仍因資金不足而設備陳舊,加上基本沒有途徑吸收新技術,低端產品漸漸無法滿足對精度和硬度有更高要求的客戶。隨著原材料價格迅猛上漲,為了爭奪市場,刀具廠家之間紛紛參與價格混戰,刀具市場出現了無序競爭的局面,刀具行業的發展在內耗中受到制約。
“西夏墅刀具市場的無序競爭正導致其固有優勢逐漸喪失,面臨重重危機。”正是看準了病癥所在,該鎮黨委、政府推出了產業集約發展概念。
技術為王創新發展
近40年發展,造就了西夏墅刀具制造業從原材料供應、配件配套廠、產品技術研發機構、成品生產企業、質量檢驗機構、銷售網絡和營銷經紀人以及信息、運輸等服務緊密聯系的產業鏈。
“但這個鏈條還相當脆弱,個別環節還處于萌芽狀態。”一位經營者道出了目前西夏墅刀具產業存在四大軟肋:硬質刀具材料大多依靠進口,成本高;產品研發基礎薄弱;企業關聯度不強;技術裝備整體水平不高。其中,原材料是*大瓶頸,采用國內材料,品質上得不到保障,引進進口材料,價格昂貴。
去年鎮政府撥出近百萬元專項資金,將開發新型刀具材料作為突破口,聯合三家企業工具研究所,并與多所知名院校一起研發新型刀具材料,獲得成功。
目前已有多家企業組織生產,產品除了本地企業使用外,還開始向外地企業供貨,自主研發生產的刀具制造材料,不僅解決了產業結構問題,緩解了刀具優質原材料的短缺,更重要的是以自主生產原材料統領著本地刀具材料供應市場,促進了原材料市場的發展,該鎮已發展各種材料供應企業30多家,成為全國重點刀具材料供應基地之一。
季曉東表示,下一步將著力建設完全市場化運作的擁有產品開發、質量監測、知識產權保護等功能的公共技術平臺,把西夏墅打造成全國工具制造的重要基地。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