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模具工業協會副理事長楊國華近日在電話中告訴記者,2006年春節過后,深圳人才市場告急,中山、順德人才市場告急,廣州、珠海人才市場告急,傳遞的一個信息就是技能型人才缺乏、
模具人才缺乏。而據記者了解,這種現象不僅僅發生在廣東,目前我國各地模具企業普遍遇到了人才短缺的問題,人才短缺已成為制約我國模具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模具行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行業發展帶來人才供給不足
一些地方之所以會出現“月薪6000元難聘數控技工”,“年薪16萬元招不到模具技工”的現象。楊國華認為,主要是我國目前的模具人才培養滿足不了模具行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在裝備制造業的帶動下,我國模具工業在“十五”期間發展迅猛。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模具生產廠點在2004年時已約有3萬家。受巨大市場潛力的吸引,還不斷有新興企業,港資、臺資企業,外資企業加入進來,而原來的企業也在追求更大發展,同時模具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這些都對模具人才有了更多、更高的需求。
楊國華列出了目前*緊缺的幾種人才:具備產品開發素質的3D造型工程師;具備產品加工工藝素質的CAE分析工程師;具有一定理論知識的模具鉗工、技師;數控加工中心的*編程師、*技師;熟悉模具制造工藝的設計工程師;此外還有塑料模、沖壓模、壓鑄模、擠出模等領域的專才。
中國模具工業協會副秘書長秦珂則向記者分析了人才短缺的現狀及原因。
她指出,當前我國中等教育培養出來的機械設備操作工,往往不具備模具設計、編程的能力;而高校由于軟硬件設施的限制,培養出的學員理論水平可以,但實際技能不夠,不能滿足模具企業的實際需要。此外,模具行業的人才是需要經驗積累的,一般的模具設計學習需要2~3年,而一名可以獨立設計模具的*設計師要有10年左右的從業經驗,對于剛入行的初學者是枯燥和艱苦的,常常半途而廢,導致技術人才嚴重不足。
除了技術人才,她認為模具企業管理人才也非常緊缺。我國模具企業的管理落后更甚于技術落后。國內大多數模具企業還沿用過去作坊式管理方式,真正實現現代化企業管理的還不多。信息化、數字化管理在我國模具企業的應用才剛剛開始。
她還指出,我國模具行業人才短缺的情況依據模具企業的發展而略有不同,新興企業、新建模具城面臨各類人才全面告急,而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模具企業則對有一定經驗的復合型人才需求*旺。
人才培訓應運而生亟待規范
楊國華指出,正是模具人才的一路告急和良好的職業前景,為模具職業教育創造了相應的需求。
他仍舉了廣東的例子。廣東有6000~8000家模具公司,企業每年按20%的速度增長,急需要增加人手,同時企業內部人員也需通過再教育和培訓來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這就推動了模具培訓業的發展,目前廣東的模具職業培訓機構估計有上百家。
這些模具培訓學校門庭若市,參加培訓的學員有不少是已有工作經驗的,為了學習更先進的技術或是提高工資待遇而來。
楊國華認為,這些都使得企業能夠從不同的層次,得到受到教育和崗前培訓的人才,從而緩解了人才短缺的問題,促進了行業的發展。但他也指出,在利益的驅動下,不具備辦學條件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這樣的培訓機構教學質量低,培養出來的學生,素質必然低下。
為規范廣東模具培訓行業的發展,改變模具人才培訓“水平參差不齊、教學質量難保”的現象,去年廣東省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舉辦了模具設計師職業資格考試,成為全國*個試點推行職業認證和考試的省份。業內人士認為,這將有利于企業衡量模具人才的實際能力,并引導培訓行業提高辦學水平。
模具技術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才的整體水平。雖然我國已是模具制造大國,但產品的質量水平、制造水平及工藝水平比德、日等發達的模具強國要落后15~20年。人才培養必須盡快提上日程,應鼓勵社會辦學,大力培養模具人才。行業協會、科技界、教育界、模具企業等各方應聯合起來,多層次、多種形式開展交流與合作,培養符合行業與企業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秦珂表示,針對人才緊缺狀況,中國模具工業協會一方面積極調查統計模具企業的人才需求情況,做好資源協調與師資培養、教材編寫等工作,另一方面通過協會在北京、上海、重慶、廣東、廣西、浙江、江蘇、安徽等地區初步形成的45個模具教培基地,與不同層次的學校教育相結合,形成多層次的人才教育梯形平臺,力爭使模具人才短缺的狀況盡快得到改善。
楊國華還就模具職業培訓提出了他的看法與建議:一是全國的培訓機構要形成差異性策略,相互配合協作,整合有效資源,避免惡性競爭;二是學校與用人單位形成無縫鏈接,使學校培養的人才能適應社會需要,而這正是評價學校辦學好壞的標準;三是對進入模具行業的人員設立門檻,對學生進行學前測試,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選拔*人才加入模具行業;四是建立好實訓基地;五是抓好就業通道建設,建立各類企業檔案,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能力,分門別類來推薦,提高就業的成功率;六是改變傳統培訓模式,為企業提供個性化定制培訓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