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資源豐富,素有“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之稱。近年來,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逐步建立起以循環經濟為主要特征的新的內生增長機制,結合地方產業特征和資源稟賦,在小循環層面全面推進企業技術進步和清潔生產,在中循環層面有效促進產業鏈條的延伸和循環產業群出現,在大循環層面成功實現了三次產業間的優勢互補、相互促進,開創了經濟建設、資源利用和生態保護“三贏”的局面。
既抓傳統產業,又抓現代科技。我們不斷加大科技對產業的滲透力度,使經濟發展逐漸擺脫了對自然資源環境的過度依賴。
一是突出改造傳統產業。重點選擇能源、有色、建材、煙草食品、化工、機械等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產業進行先進適用技術的嫁接,全力支持現有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實施技術革新。鉆石鎢冶煉技改工程、三九南開制藥GMP工程、東江金磊新型干法水泥等一個個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環境污染少的技改項目順利實施,極大地改變了郴州傳統落后的生產技術與工藝裝備。2005年,主要工業品能源、原材料消耗指標穩定降低率達77.3%,涌現出長煙郴州分廠、華潤鯉電、郴電國際、資興礦業等“郴州市十大標志性工業企業”,成為*我市工業發展的旗艦。
二是突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堅持把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藥等高新技術產業作為戰略性產業來抓,不斷促進技術跨越和產業升級。以高斯貝爾、華錄數碼、金箭焊料、恒維電子、志富揚等企業為龍頭,郴州電子信息產業迅速發展。
三是突出搭建創新平臺。堅持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引導企業加強研發中心建設。全市85%的工業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取得了良好成效。堅持“工業興市、園區興工”,把園區當作產業升級的高地和科技創新的平臺來抓,重點建設了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和市有色金屬科技工業園。市有色金屬科技工業園作為全國惟一的有色金屬深加工的特色園區,樹立“生態、特色、科技”建園理念,迅速形成了新材料、電子信息等高科技產業群。與中南大學等著名院校合作建設的省級稀貴金屬深加工基地和中俄新材料工程技術產業孵化基地不斷發展壯大。吸收技術改造的“充足營養”,注入高新產業的“新鮮血液”,搭建技術創新的“堅實平臺”,使郴州循環經濟發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既抓地下礦業,又抓地上加工。我市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7類70多種,這為我們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廣闊空間。
一是圍繞豐富的有色金屬資源,推進精深加工。在力促礦山企業實現無廢害開采的同時,突出發展有色金屬精深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推動有色金屬產業向新材料產業升級。鉆石鎢精深加工企業居世界同類企業之首,金貴有色開發的“銀基納米抗菌材料”達到國際*水平并成功實現產業化。經過多年努力,
我們形成了“鎢資源—APT—氧化鎢—硬質合金—再生鎢”、“鉛資源—電鉛—銀再生資源—高純銀—銀基納米抗菌材料—再生銀”、“電鉛(金屬錫)—鉛錫合金—再生鉛錫”、“鉍資源—高純鉍—鉍氧化物—再生鉍”等有色金屬循環產業鏈。
二是圍繞豐富的煤炭和水能資源,推進能源轉換。突出轉換煤炭資源,大力實施煤電、煤化工等清潔能源項目。總投資25.4億元裝機60萬千瓦的大型火電項目華潤電力A廠,2005年實現銷售收入14.3億元,實現利稅3.9億元。與美國格萊斯頓能源集團合作投資15億美元的煤層氣開發項目,總投資18億元的永興、宜章、資興等六個煤矸石發電廠,正在抓緊籌備和建設中。我們已開發投產的水電裝機容量138萬千瓦,是1998年的4.5倍。聯合國工發組織國際小水電中心在郴州設立法律框架下全球惟一的小水電示范基地。小水電龍頭企業———郴電國際,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目前,電力裝機總量達218萬千瓦,成為華南地區的重要能源基地。
三是圍繞豐富的衍生資源,推進綜合利用。資興焦電將精煤用來煉焦,焦油用來提煉工業荼、瀝青等,煤矸石和焦爐煤氣用來發電,發的電用來煉鋼,產生的廢渣作為水泥原料出售,形成了“煤—焦—電—鋼”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體系。東江金磊用工業廢渣作為水泥原料,創造出廢渣摻和率達31%的全國紀錄,年消耗廢渣50萬噸。目前,我市被省認定的資源綜合利用企業34家。2005年,綜合利用粉煤灰、冶煉渣、化學石膏等大宗工業廢棄物250萬噸以上,節約標準煤10萬噸,相應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5500噸。
既抓“人無我有”,又抓“無中生有”。我們發展循環經濟,不僅在資源耗用“減量化”上做文章,更在“再利用、資源化”上做文章。獨特的自然資源是“人無我有”的優勢,循環經濟則形成了“無中生有”的優勢。
永興縣在“零”金銀資源的情況下,從收購的廢渣、廢料、廢液中提純出了金、銀、鉑、鈀、銦、銥等稀有貴金屬以及鉛、銅、鉍、銻、錫等有色金屬,并開發生產了硝酸銀、氯化銀鉀、片狀納米銀、925白銀、氯化金鉀以及銀觸頭、銦粉等高科技產品,其中白銀產量占全國1/4強,被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授予“中國銀都”稱號。目前,永興縣已成為全國*大的“三廢”再生回收利用基地。2005年,該縣有規模以上有色金屬冶煉及精深加工企業191家,生產白銀1890噸,黃金6.3噸,實現稅收兩億元。
在“銀都模式”的帶動下,我市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紙、廢電池等再生資料回收利用體系不斷得到完善,再生利用業不斷發展壯大。在循環經濟體系中,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傳統產業被稱為“動脈產業”;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和再資源化,則被稱為“靜脈產業”,這二者共同構成了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人無我有”的“動脈產業”和“無中生有”的“靜脈產業”,構筑了郴州市完整的循環經濟框架。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