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日前發布通知指出,自8月1日起,我國將調整鉛鋅礦石、銅礦石和鎢礦石產品資源稅適用稅額標準,三種礦石產品資源稅率漲幅達3倍到16倍,是我國自1994年開征資源稅以來*大幅度的調整。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對經濟影響深遠的資源稅改革大幕已經拉開。
國家稅務總局新聞發言人李林軍日前透露,在國務院法制辦、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稅務總局等多部門的共同推動下,我國資源稅改革工作正在穩步推進中。
資源稅是以各種自然資源為課稅對象、為了調節資源級差收入并體現國有資源有償使用而征收的一種稅。目前我國資源稅征稅品目有原油、天然氣、煤炭、其他非金屬礦原礦、黑色礦原礦、有色金屬礦原礦和鹽等。
“這次資源稅稅率上調,是國家適應經濟發展客觀要求采取的必然舉措!敝袊斦控斂扑彼L劉尚希說。
劉尚希介紹說,目前我國資源稅稅制有不盡合理之處,主要體現在稅率過低,計征方式不合理。稅率過低將導致資源價格進入市場的成本過低,不利于企業和國家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從量計征的征收方式,則不能凸顯資源的稀缺性特征。
據介紹,我國目前經濟增長方式依然屬粗放型增長,經濟發展過于依賴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其帶來的結果是不但增長的實際效率低下,而且污染了環境,并且還帶來盲目投資的高增長。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19日在統計局新聞發布會上稱,由于部分行業投資成本比較低,準入門檻不高,部分資源產品的成本較低,導致了一些企業對這些行業的投資的增加。
能源專家姜鑫民指出,我國目前資源的使用成本低,導致資源在大量開采利用的情況中實際利用效率不高,這是造成我國經濟粗放式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資源稅改革迫在眉睫,此次稅率上調其實就是國家資源稅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劉尚希認為,以提高稅率和改從量計征變從價計征為內容的資源稅改革,將更好體現國家通過稅收杠桿調節經濟的功能,有利于國家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資源稅改革大幕正在拉開。今年的財政預算報告就指出,將出臺實施新的資源稅制度。財政部部長金人慶日前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上也表示,財政部正在研究改革資源稅制度,完善資源稅計稅依據,調整資源稅稅負水平,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增長方式轉變。
據介紹,去年以來,我國礦產品資源稅已經作過多次調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取消了對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稅減征30%的優惠政策,恢復全額征收;調整了對鐵礦石資源稅的減征政策,暫按規定稅額標準的60%征收;調高了巖金礦資源稅稅額標準;統一了全國釩礦石資源稅的適用稅額標準。今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又調高了焦煤資源稅稅額,并對鹽資源稅稅收政策進行了調整。
此前出臺的《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今后要抓緊出臺資源稅改革方案,改進計征方式,提高稅負水平。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日前表示,財稅政策是資源價格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之一,資源稅和資源產品的價格息息相關。下一階段*重要的改革是真正建立能夠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財政政策。
國家稅務總局新聞發言人李林軍日前透露,在國務院法制辦、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稅務總局等多部門的共同推動下,我國資源稅改革工作正在穩步推進中。
相關新聞
中國再出"財稅組合" 抑制"兩高一資"產業反彈
財政部19日宣布從8月1日起對部分鋁產品開征15%的出口暫定關稅,同時大幅上調部分礦石產品的資源稅率,這是在近期一系列稅收政策調控基礎上,再次對高污染、高能耗以及資源性產品等“兩高一資”產業加以調控。
從財政部關稅司了解到,此次調整部分鋁產品進出口關稅,一方面進一步控制鋁產品出口,對非鋁合金制鋁條、桿開征出口關稅,另一方面擴大資源性電解鋁的進口,將進口關稅由5%下調為零。
◎ 財政部:8月1日起對部分鋁產品開征15%出口關稅
◎ 兩部門聯合決定:鉛鋅銅鎢資源稅8月起大幅上調
節能壓力迫資源稅上調加速 方案有望近期出臺
“提高資源稅是一種必然趨勢!必斦控斂扑晃粚<抑赋,“中國的資源價格便宜眾所周知,也導致資源的浪費和過度開采,提高資源稅符合中國構建資源型節約型社會的目標。且資源稅屬于地方性稅種,這也有助于地方政府增加財政收入!
◎ 鉛鋅銅鎢資源稅將大幅上調 嚴控礦石供給過快
◎ 電解鋁行業耗能高產值低 投資熱緣何難以剎車?
資源稅上調多家公司受影響 資源稅改革如何讓老百姓受益
“此次上調幾種礦產產品的資源稅,其中一個目的應該是減緩部分資源產品高價格與資源稅低稅額之間的矛盾!焙饫ケ硎荆ㄟ^調高資源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上述行業產能的過度擴張,促進整個行業的有序發展。
資源稅改革如何讓老百姓受益呢?“關健是要重新調整現有利益分配格局”。具體來講,就是作為共享稅的資源稅,“中央要讓利地方,讓地方拿大頭”。這種觀點應該說有一定道理。資源稅讓地方拿大頭,有利于調動地方征稅和保護資源的積極性。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