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改委牽頭的鎢錫銻清理整頓工作聯合檢查組對江西鎢錫銻行業整頓的進展進行了為期4天的檢查。檢查組對江西清理整頓工作的做法、成效給予了充分肯定,特別是對江西省人民政府提出的鎢錫銻行業今后要象煤礦一樣監管,像大礦一樣規范的行業管理新思路給予了高度評價。
工作初見成效問題仍較突出
早在1986年,我國就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隨著礦產資源法的修改和各項配套法規、規章的制定,鎢錫銻行業監管不斷向前推進。但這一行業仍有些問題還比較突出:
一是資源消費過大,綜合回收率低。以鎢為例,每年8萬~9萬噸鎢精礦的產量,至少要消耗約10萬噸三
氧化鎢儲量。在全國578.6萬噸資源儲量中,現在能較好利用的基礎儲量為139萬噸,按目前年消耗儲量10萬噸計算,規模開采只能維持14年。
二是重復建設進一步擴大。2005年我國APT生產能力已經達到13.1萬噸,但在建的或籌建的APT生產線還有1.6萬噸;
鎢粉生產能力達到5.36萬噸,在建或籌建的
鎢粉生產線還有1.4萬噸。
三是礦業治理機制不完善。由于近兩年價格飛漲,亂采濫挖現象有所抬頭。雖然國家制訂了總量控制這一措施,但是執行不力,對違規者的處罰缺位。
四是系統管理體制不順。原國家有色金屬工業局(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撤銷后,從上到下的行業管理出現多頭無序的狀態。
兩個清醒認識加強行業監管
業界認為,首先對鎢錫銻的重要地位要有清醒的認識。鎢錫銻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其經濟總量不大,但關系到國家發展安全。保護好、利用好鎢錫銻資源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各級政府、各職能部門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我國鎢錫銻行業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利用率高、環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的新路子。
其次,對鎢錫銻礦業秩序整治的難度要有清醒的認識。我國鎢錫銻治理整頓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已經開始,區域性、全國性、分礦種或全行業的治理整頓,隔幾年來一次,幾乎沒有停頓。但是,同樣的問題也反復出現,并且還在"亂而治,治而亂"地循環。
問題出在哪里了?追根溯源,一方面是法律法規方面的問題;另一方面是政府執行力方面的問題。近年來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對中央資源政策的執行力出現弱化傾向,以犧牲資源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現象屢禁不止,國家法律法規和中央政策在這些地方被"走樣執行"。
完善法律法規規范開發秩序
專家建議:*,要象煤炭一樣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政策。1991年國務院下發了對鎢錫銻產業的一個基本產業政策。為了全面貫徹國務院這個文件,國家有關部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了監管力度。以鎢為例,從1999年開始,國家有關部委先后下發了《關于對鎢業生產經營秩序進行清理整頓的通知》、《關于加強鎢行業綜合治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并公布具有采礦資格的鎢礦開采企業名單、按年度下達鎢礦開采的的生產定額等。這些政策措施的出臺,對取締所有的個體(含聯戶)采鎢,建立迅速有效的監管體系,制止亂采濫挖,整頓市場秩序起到了積極作用。目前,國家有關部委正在制定鎢錫銻行業的準入條件,抬高行業準入門檻,規范行業管理,確保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希望有關規定及早出臺。
第二,要象煤炭一樣依法監管,提高政府執行力。要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加強鎢錫銻行業管理意見的通知》和《關于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通知》精神,站在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依法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重點通過"治亂"、"治散"、"治本"三方面,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結合實際制定維護礦產資源開發正常秩序的政策措施并加以落實,努力實現管理有規、礦權有序、開發有責、調控有效、監督有力。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