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的熱潮下,動力電池回收企業格林美也計劃開啟“A+H”雙融資模式。8月24日晚,格林美(002340.SZ)發布公告稱,公司已先后召開董事會、監事會,審議并通過了赴港發行H股并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的相關議案,這標志著其H股上市籌劃工作正式啟動。
格林美成立于2001年,總部位于深圳,其核心業務聚焦于“電池材料”與“電池回收”兩大板塊。近年來,隨著動力電池退役潮來臨,格林美的電池回收業務快速增長。數據顯示,格林美年廢舊電池年處理能力達數十萬噸,回收處理退役動力電池占中國總量的10%以上,年回收的鎳資源占中國原鎳開采量的20%以上,是目前全球*大的動力電池回收企業。
早在2010年,格林美在深交所掛牌上市,2022年,其在瑞士交易所發行GDR(全球存托憑證)。而此次赴港上市,格林美在公告中表示,這主要是為了滿足公司全球化發展需要,深入推進全球化戰略,提升國際品牌形象和綜合競爭力,更好地借助國際資本市場多元化融資渠道,助力公司可持續發展及管理。
“今年以來,A+H比較熱,A股分拆業務到港股去,一是政策利好,二是為全球化布局鋪路。格林美登陸港股,可以推進全球化布局,提升國際影響力與融資能力,為拓寬全球性電池回收渠道以及海外建廠尋求資源與資金支持。”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于清教對經濟觀察報表示。
政策層面為格林美等企業的赴港上市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國證監會2024年4月發布的《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明確表示,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香港上市,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規范發展。在海外上市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港交所降低H股*低發行門檻,境內企業赴港的融資渠道進一步疏通。
財務方面,格林美近年大體上呈業績增長態勢,其2024年營業收入為332億元,同比增長8.75%;凈利潤10.20億元,同比增長9.19%。其中,三元材料業務實現營業收入257.62億元,同比增長10.24%,占總營收的77.6%;電池回收業務實現營業收入74.37億元,同比增長3.87%,占營收的22.4%。
雖然目前動力電池回收業務的占比還不算高,但格林美副總裁兼董秘潘驊認為,2027年至2030年,或將迎來動力電池報廢的*個高峰期,公司計劃到2030年動力電池回收規模達到50萬噸以上,銷售規模突破100億元以上。
按照動力電池使用壽命多在8年左右計算,行業預計動力電池的退役高峰即將來臨。據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統計,2024年中國廢舊鋰離子電池實際回收量為65.4萬噸,預計到2030年,中國鋰離子電池回收量將達到424.6萬噸。
處于動力電池回收*梯隊的格林美,同樣面臨不小的業績挑戰。此前,其在A股的股價始終不及投資者預期,2020年—2024年營收從124.7億元飆升至332億元,但凈利潤波動大,數年出現負增長。在這種情況下,開辟新的融資渠道對于格林美來說至關重要,或將為其獲得新的發展資金,助力其突破發展瓶頸。
為實現動力電池回收業務的增長目標,格林美不斷拓展合作版圖,目前已與寧德時代、廣汽集團、億緯鋰能、孚能科技、容百科技、山河智能、嵐圖汽車、奔馳、邦普循環、瑞浦蘭鈞等多家電池廠商和車企達成戰略合作。當前,雖然國內動力電池回收企業不少,但行業亂象叢生、魚龍混雜,格林美作為規模*大的"正規軍”企業,成為電池企業和車企合作的選擇。
“我國動力電池回收拆解與梯次利用產能布局已基本完善,但廢舊電池貨源競爭激烈,企業端面臨的主要挑戰在于拓展電池回收渠道、提升回收拆解及再利用技術,并高度重視安全問題。”于清教表示。
目前,動力電池回收行業的政策正在逐步完善。去年,國家發布了新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除進一步完善回收利用體系外,重點將放在政策的落地實施上,加強動態監管,強化事中事后管理。而在國外,歐盟電池法規第八章“廢舊電池管理”也已于8月18日正式實施,對電池回收行業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
除格林美外,國內鋰電產業鏈企業正掀起一波赴港上市熱潮。據經濟觀察報不完全統計,寧德時代、欣旺達、海辰儲能、先導智能、思格新能源、正力新能等國內多家鋰電產業鏈企業,均披露了赴港上市的消息。于清教表示,這一波赴港上市熱潮本質上是產業資本戰略和全球能源變革需求共振的結果,既反映了資本市場對新能源產業的長期看好,又體現了中國鋰電產業鏈企業應對全球化競爭,把握資本市場機遇的主動出擊。
財報數據顯示,2025年*季度,格林美營收94.96億元,同比增長13.67%;凈利潤約5.11億元,同比增長12.1%。
鏈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1493006964026293&wfr=spider&for=pc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